【抗癌鬥士】眼見保守男性忌諱前列腺染疾失尊嚴 前列腺癌康復者:生命比面子更重要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3/04/14 13:36

分享:

分享:

患上前列腺癌的馬來西亞畫家陳介保表示,在患病期間,他確切感受到個人力量的渺小,特別是對意志力的考驗,稍一鬆懈便會崩潰,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之外,同路人的互相勉勵一樣重要。

有說經過苦難的藝術家,其作品才更有靈魂,觸動人心,馬來西亞國寶級畫家陳介保(Allen)正是其一。他先是遇上重大車禍,在大難不死後頓悟人生,執起久違的畫筆帶來不少出色作品。當名氣漸響時卻確診前列腺癌。他一邊跟癌魔奮戰,一邊將所感所悟轉化為畫作,近年更不時舉行慈善畫展,幫助同路人。

人生是不斷的考驗,陳介保回望六十多年的生活,笑說佩服自己的幸運和頑強生命力。小時候家境貧窮,媽媽在經濟壓力下,忍痛服下幾劑墮胎藥,想不到Allen竟不受影響,仍能平安出世。後來在2003年遇上重大車禍,他駕駛的私家車給無牌駕駛的貨車撞到,私家車在馬路上瘋狂打轉,雖然他的安全帶斷掉,卻幸運地只在車廂內打滾,最後他仍能全身而退,只能說是奇迹。

3大常見男士癌症

Allen直言在貧困童年中,早就學會必須力爭上游,不斷為生活打拼。他後來創立了馬來西亞的第五大廣告公司,算是事業發展不錯。「捱到三、四十歲時,終於有車有樓,生活不錯,但為了賺錢,只能過着見人講人話的面具生活。」直到遇上車禍後,他覺得人生不應再蹉跎,便毅然執起童年時為生活所迫而放棄的畫筆,重新投人藝術世界之中,畫作漸漸得到不少賞識和肯定。當人生順意滿滿時,卻傳來患癌噩耗,他在2017年確診前列腺癌二期。

馬來西亞畫家陳介保自患癌後,將所感所悟的心路歷程展現於畫作之中,更藉此鼓勵病人。(被訪者提供)

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,前列腺癌為香港第三大常見男士癌症,2018年共有468名男性死於此症,佔男性癌症死亡人數的百分之5.5,新增個案則有2,204宗。前列腺是男性的生殖腺,負責製造濃液並混和精子形成精液。前列腺癌是前列腺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,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。由於前列腺腫脹問題很常見,再加上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,早期的前列腺癌症狀並不明顯,因此部分病人發現患病時已屬中晚期。

前列腺癌的成因至今依然不明,即使Allen一向生活健康,不煙不酒,飲食正常,恒常有運動,仍然發病。他回想當初確診時,難免經歷恐慌害怕的階段,心中全是「點解係我」的滿腔疑問。幸好堅強樂觀的性格讓他能沉靜下來,面對艱辛漫長的治療過程。

陳介保的畫作得到不少人賞識,他曾致送畫作予影星任達華。(被訪者提供)

生命比面子更重要

一般而言,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切除前列腺的外科手術、放射治療,以及減少前列腺大小並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賀爾蒙療法。Allen在治療時經歷了不少打擊。「做手術後發現前列腺傷口附近有小量癌細胞,再進行電療。後來雖然傷口附近的癌細胞消失,卻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肋骨、淋巴和脊柱。」每個難關都是意志的考驗,可幸能一一克服,如今他已算是癌症康復者。

對比坊間對乳癌、子宮頸癌的坦然接受,以Allen所見,前列腺癌卻成為不少男士的忌諱。「男人愛面子,認為前列腺有問題,特別是患癌,沒有了性生活,失去尊嚴,甚至不想去醫病,病情愈拖只會愈嚴重。」就如在風氣較為保守的馬來西亞,情況更加嚴峻。「有關這方面資訊太封閉,即使舉行講座,很多時只限於男性參加,或是只有妻子陪同出席。」他直言在寶貴生命受到威脅之下,面子問題完全不值一提。

陳介保不時舉行慈善畫畫活動,籌款幫助同路人。(被訪者提供)

在患病期間,他確切感受到個人力量的渺小,特別是對意志力的考驗,稍一鬆懈便會崩潰,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之外,同路人的互相勉勵一樣重要。Allen無奈指,醫生工作極為忙碌,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去為病人冷靜分析病情,客觀地評估。特別是對癌症患者,很多時只留下「你大約剩下幾年壽命」的結論,就如當年醫生說他只能多活3年。他直言不少患者就給這些冰冷的言語嚇得心驚膽跳,甚至失去希望。

同路人互相勉勵

近年他不時到醫院病房分享經歷和感受,以他當初被判了只有3年壽命的人,在5年後仍能行動自如的活生生例子來鼓勵他人。「不是說你去勉勵打氣,病人就會聽,你要跟他們一樣,曾經患有癌症,明白他們究竟在經歷甚麼,當中的痛苦煎熬,真的要親身體會過才能理解,他們對你的鼓勵才聽得入耳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艱苦的人生歷練更能激發創作靈感,在他患病後,畫作內容亦變得豐富起來。「以前畫畫多數用喜歡事物為主角,患癌後,就想用畫作來表達不同的故事。」他的畫作大都充滿不同的喻意,不時會見有畫上破碎的花瓶。「花瓶就像我們的身體,破碎了便代表患重病不再健康,但最後都能黏貼起來,代表努力跟病魔奮戰。」在《寶貝放在瓦器裏》可見花瓶從裂縫中透出強大光芒,喻意人生必須抱有希望,繼續發光發熱。另一幅則畫了幾位小朋友的《希望》,意謂大家同心協力保護燭光,總比一個面對狂風來得強大,同路人的互相打氣和勉勵,甚有意思。

記者:劉妙賢